当前位置 >> 首页 >> 襄州史志 >> 党史天地
荆楚名胜 隽丽襄州
2017年08月23日 15:31
【字号: 】【打印

        荆楚名胜  隽丽襄州

  ---襄阳市襄州区地名文化掠影

襄州,位于鄂西北,东抵枣阳,南接宜城,西与老河口、谷城交界,北与河南邓州、新野、唐河毗邻。230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养育着勤劳智慧的91万襄州儿女。全区3街13镇71个社区427个村近20000个地名,或以家族姓氏命名,或以地物地貌命名,或以历史事件命名。这些地名实体标记,不仅揭示了人们按姓氏聚居、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传统习俗,更凝结着襄州深厚的历史沉淀。

地名是历史的名片,地名是记住的乡愁,地名是历史文明的活化石。

襄州原称襄阳,因位于襄水之阳而得名。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西汉初置襄阳县。西魏时设襄州,置总管府,襄阳县属襄州总管府襄阳郡。继而境域、隶属多变,襄阳称谓几乎未变。2001年12月撤县建区,襄阳县改称襄樊市襄阳区,2010年12月,改称襄阳市襄州区。

              南船北马  便利襄州

  襄州自古以来就是南船北马交汇之地,交通区位优势显著。荆、洪二山亘其南,汉淯七水穿其中,拥有公路、铁路、水运、航运、管运立体化交通运输网络,是内陆地区重要交通和物流枢纽。

汉江又称汉水,古称沔水,境内长22.6公里。汉江江水清澈、白帆点点,是襄州古今重要航道。

  唐白河是汉江水系中流域面积最大的一条支流,唐:指唐河,白:指白河,在襄州区龚家咀汇合后称唐白河。此河东周为楚国水运干线,宋代为漕运线,明清时期,与汉江一起构成茶马古道运输线。新中国成立后,唐白河5~100吨船舶通航里程约170公里,成为千里长江物流货运集散地。

千年古渡东津,地处襄州区南汉江与唐白河夹角之地,战国时期是楚国北方向东的重要渡口。东津之名自楚沿袭,唐代,设有东津乡;宋元襄阳之战因东津可控扼樊襄,为荆襄关键,称其为柜门关;东津镇蔡州(今老营)是田园诗祖孟浩然故里。襄阳特产东津大头菜产于此镇,其味香、色鲜、皮嫩、质脆风行国内。

“营”字古指军队居住的地方。襄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大小战事不计其数,故地名以“营”字命名颇多。如东津老营,初名蔡州,因汉长水校尉蔡瑁居之,故名蔡洲,后曹操便令蔡瑁在此安营扎寨,训练水军,得名蔡村营。代有兵事,多有驻兵,遂称老营。

埠口是汉江支流唐河上重要集散口岸,自古是漕粮运输和汉江流域船舶停泊的码头,也是明清时期从福建通往库伦(今乌兰巴托)水上茶道的中转站,人称“埠口街”,习称“埠口”。

古驿原名吕堰,后称吕堰驿,因吕姓在此居住,地当丘陵、便在周围挖了许多堰塘,用以蓄水和防匪。吕堰驿是古代襄阳 “南通湖广,北达京都” 最大的驿站。古驿镇黄渠河大桥南有明代所立的“湖广北界碑”,是明朝湖广地区北与河南省交界的界桩,现为湖北省唯一现存的省级边界碑,1996年被湖北省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诗山翰墨 文化襄州

  襄州地名资源丰富,人杰地灵。每个山峰、每个村庄都有它如诗如画的地名。

鹿门山,原名苏岭山,海拔350米。相传,东汉建武年间,光武帝刘秀携侍中郎习郁到此巡游。夜间,君臣二人同时梦见苏岭山神前来护驾,刘秀遂命习郁立寺建庙,刻石鹿一对,夹卧寺门左右,老百姓便称此寺为鹿门寺,苏岭山由此易名鹿门山。

鹿门山山峦叠翠,峰回路转,无不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在这里成就了一代名相诸葛亮,东汉名士庞德公,唐代诗人孟浩然、皮日休。被誉为“千古诗山”、“帝王之山”、“佛教名山”。1985年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命名为鹿门山国家森林公园。2000年批准为鹿门山风景名胜区,为襄阳十佳风景区之一。

不踏苏岭石,虚作襄阳行”,当你口吟曾巩佳句,登上鹿门山顶,站在望江亭上,定会品出智者乐居于此的奥秘和他们内心的情致

米庄位于襄州区北部,因米姓居住得名,是北宋书法家米芾的故里。一代书圣成就了襄阳“中国书法名城”的美誉,其书法作品《研山铭》全篇39字,成交价创中国艺术品拍卖的世界纪录。

  

      继往开来  红色襄州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这片热土上,襄州人民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建立了不朽的丰功伟绩。

这里是革命老区黄龙,俗称黄龙荡,扼守着襄州东南大门,是全省有名的“冬桃之乡”自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到新中国成立,黄龙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达298名。

这方红土是峪山镇,据《襄阳县志》载:“峪山位于县东四十里,因土石皆白,故名玉山”。1930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峪山姚岗建立襄阳县苏维埃政府。自此峪山人民有近500名儿女献身革命。星火村是红军枪炮厂旧址、红军医院旧址、列宁小学旧址。陈集是国民革命军33集团军抗日上将司令张自忠烈士初葬之地。

张家集镇徐窝村,这个远近闻名的烈士村,有烈士60多人,早年为革命牺牲的群众达300多人,大革命时期,反动派惨绝人寰,徐窝村32户人家成了绝户。1995年,徐窝村被列为湖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这些革命遗址,成为襄州珍贵的红色旅游资源。

  

  跨越发展  经济襄州

  当“中部崛起”的历史机遇,紧扣新时代的脉搏。襄州作为中部核心地带的中心枢纽,走向了“省域副中心城市”经济增长极的华丽篇章,走上一个和谐生态、科技文明、新兴工业发展新高地。

  张湾是襄州主城区。清咸丰年间,因唐白河改道,清政府设在小张湾税收机关“张家湾税卡厘金局”迁至散家营,后商贾云集、形成集镇,散家营遂改称张湾。1992新县城开始迁入,为张湾发展带来了机遇。短短20多年,城区面积由原来的0.3平方公里扩大到40平方公里。一座现代化新城悄然崛起,成为襄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伙牌镇地处襄州北部,古属邓侯国。因古代一传令官在此换马时不慎将传令红牌落下被杀,后家人找到红牌,便将人、牌一起葬在这里。因红通火,讹传为伙牌。设在此地的襄州经济开发区承载着襄州工业腾飞的平台,规划面积21.2平方公里,襄阳服装纺织产业、装备制造、机电汽配等企业在这里扎堆聚集。成为襄州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千年古镇双沟,因其境内以凤凰咀为界有两条水沟,南沟自凤凰咀左侧流入唐河,北沟从凤凰咀右侧流入唐河,故名双沟。据《中国地名大辞典》记载:“双沟在西周以前是襄国之域;春秋战国时代系楚国属地,自宋代属襄阳府襄阳县管辖至今”,双沟镇是襄州区东部物贸集散地,素有“小樊城”之称。境内建有300公顷的食品工业园。已形成粮油加工区、服装纺织生产区、商贸区、水果蔬菜脱水加工区、塑料化工生产功能区、居住区等六大功能区。

中国柳编之乡程何镇,原名程家河,因程姓人家在唐河边居住得名。东与枣阳交界,北与河南唐河、新野毗邻。俗有“一脚踏两地,鸡鸣闻四县”美称。程何柳编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也是襄州一张精致名片。距今已有300多年编织历史,有3000多个花样品种,产品远销国内30多个城市和11个国家及地区。

  石桥镇位于襄州区西北部,原名邹家店,形成于明朝万历年间,后陕西李姓人家迁来与邵想人家分住东西,中有一沟,为便来往建一石桥,故名。亚洲最大的渡槽——排子河大渡槽,襄阳市最大的水库——西排子河水库,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朝阳城遗址位于境内。朝阳城遗址古迹丰富,1972年2月遗址内发现大量汉代建筑遗物和生活用品,出土的明嘉清四十五年轴卷上刻有“湖广道襄阳县排子河东岸朝王城”,是研究中原地区城市建设及风土人情重要依据之一。

“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襄州地名丰富多彩,名称各异。它们不仅是传说、是故事、是历史、更是历史文明的活化石。作为襄州儿女,我们不仅要继承和发扬襄州地名文化,更要以百倍的努力,把襄州建设的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使之名扬荆楚、载誉华夏。

  


附件:
 

襄州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网站地图
襄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襄州区政务服务和大数据局承办 地址:襄阳市襄州区航空路187号 邮编:441100
邮箱: xzqzfwz@163.com 鄂ICP备19001236号 鄂公网安备42060702000036号 网站标识码:4206070027
联系电话:0710-283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