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州区红色旅游资源
前言
所谓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襄州区(注:原襄阳县,2001年原襄阳县撤县建区更名为襄樊市襄阳区,2010年更名为襄阳市襄州区)是鄂西北著名的革命老区,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一批又一批优秀儿女,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畏艰险,前仆后继,英勇战斗,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颂歌,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遗迹。
目录
一、徐窝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
1、徐窝革命烈士公墓------------------------------------------------4
2、徐窝革命烈士故居------------------------------------------------5
3、徐窝革命烈士殉难地---------------------------------------------6
二、红军第9军第26师成立地遗址------------------------------6
三、苏维埃襄阳县政府遗址----------------------------------------7
四、红军第9军第26师后方医院旧址---------------------------9
五、红军第9军第26师枪炮修理厂遗址-----------------------10
六、抗日爱国名将张自忠上将初葬处---------------------------13
七、抗日爱国名将张自忠殉国处纪念碑------------------------16
八、黄观寺纺纱厂旧址---------------------------------------------18
九、“八六”坟--------------------------------------------------------20
十、双沟区爱国民主政府旧址------------------------------------23
十一、第一届中共襄阳县委、襄阳县爱国民主政府旧址----25
十二、第二届中共襄阳县委、襄阳县爱国民主政府旧址----26
十三、桐柏军区第26旅后方医院旧址--------------------------29
一、徐窝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襄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徐窝村
徐窝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襄阳市东部襄州区张家集镇徐窝村,距襄阳市区36公里。
徐窝村是远近闻名的“烈士村”,有烈士60多人,早年为革命牺牲的群众达300多人。大革命时期,由于国民党反动派惨绝人寰的疯狂屠杀,徐窝村先后有30多户人家成了绝户。
徐窝村革命斗争形势示意图
徐窝自在20世纪20年代初的大革命时期就已燃起了革命的火种。1925年,受党委派,赴法国留学归来的共产党人程克绳回到家乡鄂北,建党闹革命。程克绳以徐窝为中心,在襄枣一带发展党员,建立党小组。受革命影响,上过武汉法政大学的徐窝青年徐化龙,读过私塾的徐光炯毅然投身革命,并很快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徐化龙时任县委执委。随后,徐窝办起了儿童团、妇女会和红枪社,同时还办起了农民夜校。程克绳、徐化龙巡回到各夜校讲课,传播革命思想,徐窝很快就成为了革命根据地。星星之火终呈燎原之势,1930年,徐化龙和其他党员一起组织了著名的农民武装暴动——蔡阳铺暴动。暴动全面胜利,缴敌枪支100多支。
1930年秋,国民党“清乡军”血洗徐窝村,村民一次被枪杀108名,其中徐姓群众105名。徐窝农民英雄陈登任在翟家古城战斗中负伤,后由于叛徒出卖,被国民党团防局砍下头颅,挖出心肝,壮烈牺牲。由于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革命战争的需要,徐化龙受党的重托,在徐窝建立了党的地下联络站,使得徐窝一时成为鄂北革命交通的驿站,同时也成为襄枣边界一带革命斗争堡垒和发源地,先后掩护了我党几十名革命领导人,立下了不朽的革命功勋。曾经在徐窝地下交通联络站隐蔽养伤和从事革命活动的著名革命领导人有黄火清(建国后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余益庵(建国后任政协湖北省副主席)、郭惠远(建国后被授予中将军衔,历任二炮政委、国防科工委第一任政委)、顾大椿(时任鄂中区党务特派员、枣阳县委书记、随枣地委书记等职,建国后任全国总工会主席)、黄明伟(时任枣北县委书记、襄枣宜委书记等职,建国后任全国总工会主席)等。
徐窝村爱国主义教育展览
在近20年的革命斗争中,徐窝涌现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迹,在当地广为流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子孙后代继承先烈遗志,投身到建设新中国的伟大事业中。
1、徐窝革命烈士公墓
徐窝村革命烈士之墓
1996年,张家集镇多方筹资近百万元在徐窝村建起了革命烈士陵园,陵园占地5亩,纪念碑高15米,烈士公墓占地一亩,安葬了30多名烈士。同时修建了功德碑、主公路、两座小桥及革命传统教育陈列室等设施。1998年徐窝烈士陵园被襄樊市人民政府命名为襄樊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襄樊军分区命名为襄樊市国防教育基地,被襄阳区老区教育研究所确定为襄阳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示范点。1999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建成至今已有5万多人次在这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徐窝人民革命纪念碑
2、徐窝革命烈士故居
1927年7月,徐窝村许许多多村民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绝大部分村民房屋被敌人烧毁,其自然村被称为“无人村”,在村庄的西南面,现存有无名烈士的故居。
徐窝村烈士故居
3、徐窝革命烈士殉难地
1928年7月的一天黎明之前,鄂北清乡军司令李纪才率“清乡军”包围了该村,将抓获的男女老少74人驱赶到村子的西山口全部杀害。后来人们称这次遇难地叫“万人坑”。
二、红军第9军第26师成立地遗址
红军第9军第26师成立地位于襄阳东部的襄州区黄龙镇宋咀村,距襄阳36公里。
1930年6月,中共中央军委武汉长江办事处根据中央军委的4月指示及《中央军委长江办事处工作计划》,要求“鄂中、鄂北红军迅速在斗争中建立红九军。”此后,鄂北特委按照指示于6月25日正式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9军第26师,师长张香山、副师长谢耀武、党代表余益庵、参谋长王全成、政治部主任赵英、宣传部主任翟紫绶。师部设在黄龙太山庙(今襄州区黄龙镇宋咀村太山庙)。全师辖5个总队和1个手枪队,总队下设大队、支队和分队,部队共800多人。红军第9军第26师的建立,标志着鄂北革命武装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成为开辟鄂北苏区的主力部队。
红军第26师建立后,迅速在鄂北树起了工农武装的旗帜,先后在鄂北建立了襄东、枣西、宜东南等地革命根据地。全师最盛时近二千人,到1932年4月襄枣宜边临时县苏维埃政府成立时,县保卫大队拥有3个大队,每个大队又分3个支队,后改为团、营、连、排建制,仅在1931年8月,襄阳县的红色补充军就发展到6个团,约2——3万人,形成了襄东苏区“全民皆兵”,共同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的强大力量。
红军第26师师部成立地——黄龙太山庙遗址
以后,红军第26师师部成立地的太山庙,由于年久失修,现仅存其遗址。
三、苏维埃襄阳县政府遗址
苏维埃襄阳县政府遗址位于襄阳市东21公里襄州区峪山镇姚岗村。该遗址于1984年被襄樊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襄樊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30年4月16日,襄东农民参加枣阳蔡阳铺春季暴动胜利后,于5月16日拂晓又攻克了黄龙,随后又取得枣阳的“黄岗大捷”。黄龙战斗大获全胜和“黄岗大捷”壮大了红军力量,为重建襄东苏区奠定了基础。1930年7月12日,襄阳县第一个苏维埃政府成立,机关设在姚岗村。县苏维埃主席赵英,党代表朱佑文(兼外交工作)。苏维埃县政府除设有土地、文化、经济、军事等科外,还设有县保卫大队及一些群众团体。襄阳县苏维埃政府下辖四个区,20多个乡。襄东一区,所辖范围西到方集,东至耿集,南达流水,北及枣阳。辖黄龙乡、太山庙、耿集乡、草庙乡、李岗潘湾乡、姜家庙、方集大庙乡、石家河林芭里乡、朱家岗、阴阳寺乡、卢子湾乡、赵家寨乡等12个乡。襄南二区,所辖范围包括襄阳、宜城交界的上下王集一带。辖新街、油坊湾、安家湾、两乳山等4个乡苏维埃政府。新三区,所辖北起滚河,东南至李岗,西到袁店。辖葡萄寺乡、独树岗乡、王岗乡、陈岗乡、张家祠堂乡等5个乡。新四区,设在方集南郭家槽坊,辖7个乡。
姚岗村的苏维埃襄阳县政权以后的失利和丧失是因为自1931年春错误地执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政治上把苏区党的工作中心转到党内斗争上来,到1932年4月初,敌人已将襄东根据地内的镇市全部占领,并开始向镇市周围的农村“围剿”,6月15日襄东根据地失陷。
苏维埃襄阳县政府遗址
以后,苏维埃襄阳县政府被敌人放火烧毁,现仅存有残房与破损的墙壁等。
四、红军第9军第26师后方医院旧址
红军第9军第26师后方医院旧址位于襄阳市东南29公里的襄州区峪山镇星火村6生产队小月冲。
1930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第9军第26师正式组建后,为了战斗需要,在星火村的小月冲建立了后方医院。医院坐落在小月冲西侧的丘陵岗边,前面几十米有泉眼,泉水四季常流,还有数百年的皂角树,丰富的中草药,为红军治疗受伤的战士,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丰富的物质保障。当年,医院内设有手术室、病室、药房等。1930年7 月至9月,部队先后进行了枣阳翟家古城、方家集、黄龙、王集等地战斗40余次、歼敌1300多名、缴获长短枪320支。小月冲红军后方医院为红军前线作战提供了可靠的医疗保障和战地救护,使受伤红军战士得到了及时医治。
红军第26师后方医院旧址
红军第26师后方医院旧址现存一幢三间土砖结构瓦房,建筑面积72平方米。
五、红军第9军第26师枪炮厂遗址
红军第9军26师枪炮厂遗址位于襄阳市东南29公里的峪山镇星火村6生产队小月冲北迎水庙。小月冲呈“u”字形,三面环山,北面是一百多米宽的口子,有丰富的泉水为枪炮厂提供水源。
。红军使用的泉水井
红军第9军第26师原没有自己的军工厂,枪和子弹主要依赖于缴获。为了保证战斗需要,1930年9月,红军第9军第26师开始建立枪炮厂,主要任务是打造梭标、大刀,制造土枪、生铁弹及修理汉阳造枪械等。1931年8月,枪炮厂迁到襄东月儿冲迎水庙(峪山镇星火村)。1931年10月,为了巩固和扩大鄂北革命根据地,红军第9军第26师攻打襄阳张家集,这场战斗红军第26师缴获大土豪、张家集团总杨兰亭的枪炮修造厂,并获得敌人的大量枪炮修造设备和8名技术工人一起迁至苏区,充实了鄂北根据地的枪炮厂。厂长先后由赵岐周、王星伟担任。全厂最盛时有80多名工人,主要以修理旧枪为主,平均每天只能修造枪支一支,枪炮厂的材料来源,除一部分是打张家集获得的外,有些是在襄阳双沟镇伏击敌人军用汽车得来的,有些是从外地购买得来的。但主要来源是靠打胜仗缴获的大量枪支和弹药。1931年冬天,红军第26师在黄龙资本家涂恒生处获得大批保险丝、钢条等,这些物资都支援了枪炮厂,枪炮厂还利用旧弹壳、通过换底火、装药、安弹头等工序造新子弹,每天能生产100板(每板5粒)左右,同时,把作战中损坏的枪支送到枪炮厂修理。1931年秋,子弹厂与枪炮厂合并,支援了红军主力反“围剿”战斗,巩固了苏维埃政权,苏区面积不断扩大,红军队伍不断得到扩充,形成了襄枣宜革命根据地。红军第26师的枪炮修造厂为巩固和壮大后方基地作出了重大贡献。
红军第26师枪炮厂遗址
红军第26师枪炮厂,现存厂房遗址共56平方米。
六、抗日爱国名将张自忠上将初葬处
抗日爱国名将张自忠上将初葬处位于襄阳市东南21公里的襄州区峪山镇西南9公里处陈集村南组小丘陵旁陈集粮站(原为陈家祠堂南面土地坡上)。现存有“张上将军初葬处”碑一块。
抗日战争时期的陈家集地形图
枣宜战役时期,侵华日军为巩固武汉外围,报复1939年底中国军队发动广泛作战的攻势,调集30万兵力,欲围歼中国第5战区部队,节节进逼。自1940年5月1日起,15万日军沿襄河(今汉水)东岸,迅速向北推进,敌我之间形成拉锯战。中国军队拼死抵抗,为了阻击敌人,扭转战局,援救友军。5月7日,国民革命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兼第59军军长张自忠亲率两个团和直属特务营共二千余人东渡襄河,截击日军。在他的指挥下,河东官兵拼死搏杀。
日军调集5万余人在峪山镇方集夹击张自忠部,战况十分惨烈。5月15日,张自忠被迫退入十里长山,坚守待援。16日由晨至午,张自忠一直疾呼督战,午时左臂中弹仍坚持督战。自下午2时,张自忠手下只剩数百官兵,他将自己的卫队悉数调去前方增援, 下午4时,张自忠身负8处重伤,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而战斗到最后一滴血。
襄阳百姓在战役之中得知张自忠将军殉难,其遗体被日军运到陈集后,由两名当地百姓为张自忠将军掩埋,初葬在陈家祠堂南面一块空地土坡上。安葬后,日本人当时在墓旁立了一块木牌,其上写道:“支那军张自忠之灵”,随后日军南窜。当天半夜,国民革命军第59军受重伤的副官让百姓报信,第59军派部队把张自军将军遗体运走,以后安葬在重庆。1940年5月底,由第33集团军护送,襄阳群众用两根楠竹杆抬来的这块石碑,树立在张自忠将军遗骸初葬处的圆堆旁。这块碑高约70厘米、宽约33厘米、厚约4厘米,上呈弧状的长方形,碑正面写着:“张上将军初葬处”,下横书为“1940.5.16”。
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纪念抗日爱国将领张自忠为国捐躯,国民政府将襄阳的方陈乡改为自忠乡,纳入湖北省名乡之列,写入民国《湖北省襄阳抗战录》,陈家集改为“荩忱”集。
张自忠上将初葬处墓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自忠将军的初葬墓碑被峪山镇陈家集村陈广华一家三代护卫56年。2007年7月7日,陈广华根据张自忠将军之女张廉云的要求,将初葬墓碑捐献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襄阳区人民政府举行隆重仪式为张上将军初葬处碑送行。
七、抗日爱国名将张自忠殉国处纪念碑
位于襄阳与宜城界山上的张自忠将军纪念碑地图(1956年版地图)
襄阳市东南218省道公路58公里处再向西5公里是抗日战争爱国名将张自忠将军牺牲的十里长山。这里立有张自忠殉国处纪念碑,它位于襄州区峪山镇南17公里的长山上,距襄阳市34公里。
这块国民革命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的殉国处纪念碑,耸立在襄阳与宜城界山之上。1941年,在张上将军殉国一周年纪念日及其数百名抗日官兵殉国一周年之际,国民革命军第33集团军第59军为缅怀兼任该军军长张自忠将军爱国抗日的不朽业绩,决定从军费中拨款修建纪念碑与公墓。并认真地组织了选址工作,考虑因这场战役地兼襄阳、宜城两地,纪念碑应设在横跨两地的长山之上,可俯瞰整个战场地域,其次修建在长山的次峰上,寓意当时抗日战争还没有胜利,要以张上将
张上将自忠殉国处纪念碑
军为榜样,坚决抗日,反抗日寇侵略军。整个纪念碑用95块石块砌成,实为第59军的倒写,寓意第59军纪念张上将军,纪念碑的修建历时两个多月。其纪念碑的石料是从襄阳的观音阁运来的。长山之北的襄阳群众自发地参加了修建纪念碑的工程。纪念碑于1941年5月建成。纪念碑建成后,成为襄阳和宜城人民缅怀抗日战争中爱国志士及纪念张自忠将军的活动场所。
现在“张上将自忠殉国处纪念碑”被湖北省人民政府、襄樊市人民政府命名为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周恩来同志曾在《新华日报》高度评价了张自忠将军:“张上将之殉国,不仅是为抗战树立了楷模,同时,也是为了发扬我们民族至大至刚的气节和精神。”每逢清明节、五一节、十一国庆节之际,襄阳的百姓自发地登上长山来到纪念碑,或扫墓或纪念,缅怀张自忠将军及抗日战争牺牲的将士们。
张上将自忠殉国处纪念碑记
八、黄观寺纺纱厂旧址
黄观寺纺纱厂旧址位于襄阳市区东北40公里襄州区朱集镇李坡村附近,与朱集镇距4公里。
黄观寺纺纱厂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鄂北“夹河套”地区的根据地。
1939年初,时任襄枣县委军事部长的朱明达从谷城茨河国民党元老李范一处以贷款形式借到了40台铁木纺纱机和一部马拉弹花机,在朱集老李坡村附近的黄观寺建纺纱厂,亦称黄观寺铁木机纺织生产合作社。其目的是:培养抗日救亡骨干,发展经济,为党的活动筹集经费,发展党的组织,建立“夹河套”抗日根据地。朱明达公开身份是理事会主席,刘书秀任监事会主席,陈继铎任经理,刘尚云(女)任技术员,王品格、任永芳、吉永亮、王述勤(女)任教员。
朱明达、刘书秀等人还利用其联保主任的地位和社会关系,动员各阶层人士入股,很快筹集一部分资金,工人、学员主要是各党支部推荐的进步青年、学生、招收了杨长生、杨光田、杨天才、郭荣超、郭荣富、熊正旺、李富全、赵长安、马荣保、吕志富、鄢吉转、郝寿太、郝瑞大、郝宽大、朱平林、蔡河清、张湘来、卢相成、程光有、刘明占、张光化、任长生、刘来有、张克立、任秋兰(女)、郭荣贞(女)、王喜云(女)、王喜英(女)、高二女以及木工修理匠李起承等30多名。一切筹备就绪,纱厂很快投入生产。因当时资金不足,只开了20台纺织机。
黄观寺纱厂一建立起来,便建立了中共党支部,支部书记陈继铎,支部委员刘尚云。党支部一边领导组织生产,一边积极发展党组织,装大革命新生力量。
时任襄枣宜县委书记的余益庵经常出入朱集及黄观寺纱厂。1941年1月3日凌晨,国民党谷城县长王志先受陈诚之密令,制造了震惊一时的“鄂北大逮捕”案,茨河手纺织训练所被破坏,牵扯到黄观寺纺纱厂。因形势恶化,黄观寺纱厂被迫停办,大部分职员、工人和学员都转移到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投入抗日战争的洪流。
黄观寺纺纱厂遗址
黄观寺纱厂由于年久失修,已不复存在,现仅有遗址,村里存纺织机一台。
九、“八六坟”烈士墓
“八六坟”烈士墓位于襄阳市北63公里的石桥镇崔岗村五组南面。
革命烈士纪念碑
1948年,人民解放军逐步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反攻,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中国长达三十多年的反动统治。5月,桐柏军区以28旅和三分区85、86等五个团的兵力,在陈赓将军的统一指挥下,分别从唐河、新野奔袭邓县。国民党整编第9师76旅226团,凭借坚固的工事和先进的美式装备驻守城内,内乡民团第4团、新野民团和邓县民团驻守城外,蒋介石派飞机空投物资给予支援,设防坚实、易守难攻,战斗异常艰苦激烈。经过几天恶战,终于攻下县城,负伤的官兵被送到设在襄阳县黑龙集镇崔岗村的后方临时医院。当时,崔岗村一带已经解放,后方医院设在村南崔岗五组寺庙中,其中86团近百名官兵由于伤势过重,救治无效,牺牲在后方医院。崔岗人民把自己为长者准备的棺木捐献出来,就地安葬了牺牲的解放军官兵,故此坟被称之为“八六坟”。
五十年代初,崔岗村在“八六坟”西边种植了常青柏树,并于每年的清明节自发到“八六坟”添土扫墓。
“八六坟”烈士墓群
2000年4月,当时的黑龙集镇党委、政府号召全镇广大干部群众捐款2万多元,由襄阳县文化馆副馆长陈化云设计烈士纪念碑,修建“八六坟”烈士墓,并在当年十月一日竣工。烈士碑占地1200多平方米,碑身用大理石砌成,高8.6米,四周种植四季常青树木,并在现石桥镇中心小学兴建了“八六坟”革命历史教育陈列室。“八六坟”烈士墓也成为了对后代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十、双沟区爱国民主政府旧址
双沟是襄阳县解放初期的第一个大区爱国民主政府,双沟区爱国民主政府旧址位于双沟镇西街,原为清末武昌商人集资兴建的武昌会馆,整个建筑为两进两层,砖木结构,古朴大方,典雅美观。
襄阳县第一大区双沟镇政府旧址
1948年2月中共双沟区委员会、双沟区爱国民主政府、双沟区中队(当时称第八区)均设于此,是全区政治军事的指挥中心。时任双沟的区委书记为赵百里(1948.2—1949.1),区长为任仲山(1948.2—1949.1),区中队队长为王宗范(兼,1948.2—1949.1)。1949年1月,双沟、朱集、程河合并为襄阳县第七区(亦称新七区),首脑机关仍设于此。时任区委书记李福祥(1949.1—1949.5),区长王宗范(1949.1—1949.5),区中队长王宗范(兼)。1949年5月改称双沟区,区党委、政府仍设于此直至1982年。
双沟区民主政府办公地旧址
十一、中共襄阳县委、襄阳县爱国民主政府旧址
中共襄阳县委、襄阳县爱国民主政府成立旧址位于襄阳北37公里处的襄州区古驿镇张坡村一组。旧时富绅司德久家。
第一届中共襄阳县委、县爱国民主政府所在地——张坡村(1947年12月)
1947年12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十纵29旅85团及南下干部队共计121人,在唐河县唐河河滩上成立了中共襄阳县委。1947年12月21日傍晚,85团和南下干部队秘密进驻张坡村,当即宣告襄阳县爱国民主政府成立,中共襄阳县委和襄阳县爱国民主政府设村东头。同时还成立了襄阳县解放区第六区(即古驿镇前身吕堰驿镇)。宋匪石任县委书记,耿岑任县长,王少堂任六区区委书记,孙绍先任区长。当夜,85团“夜克三镇”,解放了黄渠河、古驿、薛集三个集镇。人民政权建立后,在解放区率先开展了土地改革、减租减息运动。县委、县政府从成立之日起到1948年12月27日迁往黄山洼(今黄集镇姚刘村)历时一年之久。这期间成立了县领导机关和军事指挥部,建立襄北六个解放区。85团由121人发展到2000余人,整编改番号为中原野战军第58军173师517团,军事力量迅猛壮大。县委、县政府人民政权在张坡的建立,为夺取襄阳战役、邓县战役和全襄樊彻底解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届中共襄阳县委、县爱国民主政府所在地遗址
该旧址由于年久失修,现仅存遗址。
十二、中共襄阳县委、襄阳县爱国民主政府旧址
第二届中共襄阳县委、襄阳县爱国民主政府旧址位于黄集镇姚刘村6组黄山洼,在襄阳北部35公里处、黄集镇西6公里处。
1948年12月27日,第二届中共襄阳县委、襄阳县爱国民主政府从古驿迁往黄山洼(今黄集镇姚刘村)至1949年1月30日。
第二届中共襄阳县委、县爱国民主政府在宋匪石、耿岑、洛克等同志的领导下,主要开展征粮工作、支援大军南下,鼓励青年积极参军参战。组织县大队,配合我军战斗。发动人民群众,组织战地担架队,做好军需物资的供应、粮草供应及建立地方区级、村级人民政权,到1949年1月16日,襄阳全县境解放。
现在的姚刘村保存有当时的县委、县政府以及工商科、财政科、公安局机关用房5间。
第二届中共襄阳县委所在地旧址
原第二届中共襄阳县委旧址,现存清代末年房屋一间,面积72平方米。
第二届襄阳县爱国民主政府旧址
原第二届中共襄阳县爱国民主政府旧址,现存清代末年房屋一间,面积为64平方米。
1949年初,襄阳县爱国民主政府工商科旧址
原襄阳县工商科全景,为一间70平方米清代房屋。
1949年初,襄阳县爱国民主政府财政科旧址
原襄阳县财政科全景,为一间48平方米清代房屋。
1949年初,襄阳县爱国民主政府公安局旧址
原襄阳县公安局机关全景,现存办公用房一间,为清代建筑共72平方米。
十三、桐柏军区第28旅后方医院旧址
解放战争时期的桐柏军区第28旅后方医院旧址位于襄阳市区东10公里、东津镇东南2公里的东津镇樊坡村。
1948年6月,中原野战军决定以6纵6个团、桐柏军区28旅3个团、三个分区2个团、陕南军区第12旅2个团以及2个地方独立团组成西兵团共15个团2万余人,由桐柏军区司令员王宏坤统一指挥,乘敌之隙,发起襄樊战役。1948年7月12日,桐柏军区首长根据战局变化作出部署,6纵担任主攻攻打西门,28旅由东南角攻城,12旅由东北角攻城,三分区部队继续佯攻虎头山、羊祜山,牵制敌104旅。当时,桐柏军区28旅驻扎在东津镇,其28旅后方医院设在樊坡村的樊家祠堂。
1948年7月15日20时20分,总攻襄阳时刻到来后,6纵队担任主攻,经大石桥向襄阳城西门攻击;桐柏军区28旅由东津镇出发渡汉江攻打襄阳城东南角,当日,战斗打响后进攻襄阳城东门时负伤的伤员被运回岸边后,再由东津的百姓抬回樊家祠堂治疗。因伤重不治而牺牲的烈士就埋在了樊家祠堂的后面,当时许多村的群众组成担架队轮流去岸边运送伤员。只要伤员一到岸,三四个群众马上抬起伤员往樊家祠堂赶,那时,樊家祠堂有二十几间房子,战地医院就设在祠堂里。当有战士牺牲时,樊坡村村民就把自己家准备的棺材拿出来,给牺牲的战士用。
桐柏军区第28旅后方医院旧址
战役结束后,因伤势太重而牺牲的战士共有53名安葬这片土地上,上世纪50年代,除一名烈士的遗骨被其家属接回山东老家外,现有52名牺牲的战士永远留在了这里。樊坡村村民一直义务地保护着烈士的墓地,村民自发树立有“革命烈士纪念碑”和“烈士陵园简介”,樊家祠堂立有“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襄阳樊祠后方医院旧址”石碑。
现存战地医院房屋一间,面积100平方米,墓地面积100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