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物 席固(504~564) 字子坚。其祖先由安定(今甘肃泾川西北)迁居襄阳。梁大同(535~546年)中,为齐兴(治所今湖北钟祥市北)郡守。后迁任兴州(治所今陕西略阳)刺史,初拥众自守,以观时变,终于大统十六年(550年)以地归西魏,拜丰州刺史,封新丰县公,转湖州刺史。后督昌、归、宪三州诸军事,领昌州(今湖北枣阳)刺史,颇有政绩,卒于北周保定四年,谥“肃”。 张柬之(625~706) 字孟将。襄阳县人,唐代著名宰相。少涉经史,,博学多才,为令狐德棻所重,被视为王佐之才。自尽学生登进士第,任清源(今山西稷山东南)县丞。永昌元年(689年),以贤良征试,对策第一,擢为监察御史,升凤阁舍人。因论事不合武则天意,改任合州、蜀州刺史,旋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武周后期,狄仁杰、姚崇相继推荐,姚崇曰:“张柬之沉厚有谋,能断大事。其人老,惟亟用之。”武则天即授之为凤阁鸾台平章事,进凤阁侍郎。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患病,张柬之于桓彦范、敬辉、袁恕巳等发动政变,迫使武则天取消帝号,恢复中宗李显的帝位。以功擢天官尚书,封汉阳郡公,旋改郡王。未几,为权贵武三思所排斥,罢相职,告病还乡休养,乃援襄州刺史。在州清廉公正,不枉法徇私。汉水涨,督修堤防,以抑制水患。神龙二年,曹贬为新州司马,愤懑而卒。景龙元年(707年),追赠中书令,谥“文贞”。今襄阳城南山麓有纪念张柬之的“张公祠”遗址。曾著有《张柬之集》10卷,《弹棋经》1卷。 杜审言(645~708) 字必简,襄阳县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河南巩县,杜甫之祖父。咸亨元年(670年)举进士,初为隰城(今山西隰县)尉,累迁洛阳丞。圣历元年(698年),因贬为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与同僚不和,被司马周季重,司户郭若讷诬陷入狱。其子杜并年方13岁,刺杀仇家。杜审言因此被割职。后献《欢喜诗》,武则天授著作佐郎,迁膳部院外郎。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密切,中宗复位后,被流放峰州(今越南河西省山西西北)。后入为国子监主薄,加修文馆直学士。 杜审言工诗、善书,恃才傲世。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在“文章四友”中成就较高。其诗多为游览、酬和及应制之作,但造语新奇,格律严谨,对促进律诗的成熟颇有贡献。其代表作《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被推为“初唐五言律第一”。《登襄阳城》诗有“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句,写出了襄阳楚山汉水的壮阔之美。气势雄浑,功力深厚。著有集10卷。 孟浩然(689~740) 以字行。襄阳县人,唐代著名诗人。世称“孟襄阳”。前半身在家攻读诗书,涉猎子史;好节义,喜为乡里救患解纷,一度入居鹿门山。40岁始入长安考进士落第。曾游秘书省与诸名士联诗,浩然诗有“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句,举座叹其清绝,皆为之搁笔。王维邀浩然在官署谈诗,玄宗忽至,浩然不知所措,即藏于床下。玄宗问是何人?王维答孟浩然。玄宗大喜道:“吾只闻其名,未见其人”。玄宗命出见,问其近有何诗品,浩然吟诵《岁暮归南山》,因所诵诗中有“不才明主弃”一句,玄宗很不高兴,乃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污我?”因还放。 孟浩然一生落拓,却名重当世,李白称羡“风流天下闻”,杜甫赞许“往往凌鲍谢”。浩然是唐代田园山水诗派的主要代表,开盛唐田园山水诗之先河,与王维齐名,称为“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表现其洁身自好的气质,《夜归鹿门歌》等诗写襄阳的一带景色历历如画,尤以《春晓》诗更是脍炙人口,并写入少儿教科书。现存诗270余首,诗意多与襄阳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