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物(四) 席豫(约705~约773) 字健侯。唐代人,聪颖过人,16岁即进士及第,补襄邑尉。太平公主擅权,以荐为谏官,席豫耻为所荐,遁去。后举贤良方正异等,为阳翟(今河南禹县)尉。开元初年,为乐寿令,改怀州参军,授大理丞,迁考功员外郎,善于选拔人才,行任中书舍人,与韩休等相持掌制诰,后出任郑州刺史。韩休辅佐朝政,举荐席豫代己。召为吏部侍郎,任职6年,所拔寒士多至台阁,被誉为知人。天宝六年(747年)官至礼部尚书,封襄阳县子。先后4次出任江南、江东、淮南、河北按察使,为官清正,不为权势所左右。性谨慎,办事履职,玄宗曾登朝元阁赋诗,群臣奉和,以席豫诗最工,下诏褒称为“诗人之冠冕,席豫病重时遗今下属:“三日敛,敛已即葬,勿久留以黩公事;赀不足,可卖居宅以终事”。约于大历八年死,赠江陵大都督,谥“文”。作品多佚,《全唐诗》收录其《江行纪事》等诗5首,《全唐文》存其3篇。 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后迁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父杜闲官至奉天县令。 杜甫自幼好学,“读书破万卷”自非虚夸。20岁起漫游吴越齐赵等地达10余年之久,使得多见沧闻,胸襟开阔。杜甫漂泊一生,以赋诗为乐,并广泛反映唐王朝由盛至衰的急剧变化,如《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作品,深刻揭露唐王朝社会矛盾,大胆批判统治阶级的罪恶,对穷苦百姓寄予深切同情,形成中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因而被称为“诗史”。他善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韵律谨严,具有高的表达力,正谓“语不惊人死不休”,一字不苟,力求“毫发无遗憾”,故又被称为“圣诗”,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杜甫亦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北宋王洙编有《杜工部集》20卷,《补遗》1卷。今存诗1400余首。襄阳城南岘山道旁尚有杜甫衣冠冢遗址。 张继(约715~约779) 襄阳人,字懿孙,唐代著名诗人。大历末,检校祠部员外郎,分掌财赋于洪州。因一首《枫桥夜泊》而名传千古。 皮日休(约834~902) 字少逸,后改袭美,又自号鹿门子、间气布衣、醉吟先生、醉民、醉士等。住鹿门山,家贫寒,世务农,性孤傲。在襄阳,游览名胜、学道作文、干谒官宦、结交士人、醉卧山林、用精悍笔力的诗文咏赞襄阳山川名胜和名人耆旧。咸通四年(863年)春,离家出游。咸通八年以榜末登进士第。次年游苏州,为刺史崔璞军事判官,常与陆龟蒙唱和,并称“皮陆”。曾入朝为著作郎,太常博士,出为毗 陵(今江苏常州)副使。后参加黄巢农民起义军。广明元年(880年)随黄巢入长安,任翰林学士,为起义军起草文告、郝书等。 皮日休在举进士前所写的诗极具有思想性。《正乐府十篇》等诗歌继承了白居易新乐府的传统,朴质刚健,揭露了唐末统治阶级的残暴腐朽,反映了劳动人民遭受压迫和剥削的痛苦。小品文如《鹿门隐书》《读司马法》《原滂》等,具有较强的战斗性,多采取托古讽今的手法,对统治阶级进行有力地抨击。鲁迅先生称之为唐末“一塌糊涂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著有《皮子文薮》10卷,《胥合集》7卷,《别集》7卷,《鹿门家钞》90卷,《松陵唱和集》10卷。今襄州鹿门山尚有其隐居遗址和“三高祠”。 魏 玩(生卒年不详) 襄阳人,北宋著名的女词人。魏玩为魏泰的姐姐,丞相曾布的妻子,著名文学家曾巩的弟媳。因受封为鲁国夫人,故其词集为《鲁国夫人词》。其词仅存十四首,均为小令,多表达闺情别绪,清新淡雅。 魏 泰(生卒年不详) 襄阳人,字道辅,号江上丈人,北宋文学家。好读书,博学多才。尝于试院中殴打考官几死,因此不得录取。于是绝意仕进,隐居汉上,著有《襄阳题咏》二卷,已佚。今存《临汉隐居诗话》一卷,《东轩笔录》十五卷,等等。
|